神东建设绿色煤炭生产基地纪实  

   2013-10-08 IP属地 上海292

    提起煤矿,很多人会这样认为:地表塌陷、水土流失、煤尘飞扬……污染和破坏是煤矿生产的固有特点,黑色和灰色则是煤矿生产的固有颜色。

  然而,神东,这个先后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亿吨级、2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的煤炭企业,用近30年的时间成功破解了煤矿开采破坏生态环境这道难题,交出了一份绿色开采、生态再造的优异答卷。在这份答卷上,人们首先看到的是两个“惊奇”:

  ――初到神东矿区的人,常常会感到惊奇。因为这里看不见传统煤矿那种特有“景观”:高高的井架天轮、密密的矿车轨道、耸起的落地煤堆、冒烟自燃的煤矸石堆,而这些恰恰是煤矿的重要污染源。出煤不见煤,采煤不见矸,成了神东两大看不见的奇观。

  ――今天的人们常常对神东矿区的过去感到惊奇。 “一棵大树、一片荒滩;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是对神东矿区30年前景象最精炼的概括。而这些与今天绿意盎然的大柳塔东山、西山,与生机勃勃的大柳塔小区,与乌兰木伦河环绕的神东矿区千差万别。“绿色煤都”已成为神东的代名词之一。

  “惊奇”过后,人们开始探寻这一道道绿色景观背后的理念和作为……
 
  “绿色”理念――煤炭生产和环境保护共同推进

  从第一代神东人踏上矿区起,一个重大而尖锐的现实问题就摆在神东人面前:是重蹈传统煤矿和小煤窑的老路,重煤炭开采而轻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甚或先开发后治理?还是煤炭开发和环保生态兼顾,共同推进?

  神东矿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与毛乌素沙地过渡地带,是黄河上中游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矿区建设初期,风蚀区面积占70%,平均植被率仅3-11%。在这样脆弱的环境下若沿用传统方式进行煤炭资源的开发建设,必然会出现煤层自燃、地表沉陷、矸石排放、水资源流失等污染环境的现象。

  面对大规模煤炭开采与脆弱生态环境的突出矛盾,在综合考虑了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道理,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关系后,1985年矿区开发建设初期,公司就确立了高起点、高质量、高技术、高效率、高效益的“五高”建设方针。坚持将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以煤炭生产清洁化、资源利用节约化、企业管理精益化、矿山环境生态化,实现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环保保护的协调发展,推动了煤炭行业由高危型向本质安全型转变,由劳动密型集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粗放管理型向精益管理型转变,由资源浪费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由环境污染型向清洁环保型转变。始终坚持开发与治理并重的方针,严格按照国家和蒙陕晋三省区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的要求,开创性地提出了“三期”绿色开采理念,即:开采前大面积治理,有效地增强区域生态功能,使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抗开采扰动的能力;开采中创新绿色开采技术,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开采后构建持续稳定的区域生态系统,实现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

  2003年以来,神东先后获得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能源绿色企业50佳、第三届中华环境奖、全国质量奖、信息化示范企业、煤炭工业科技创新示范矿等荣誉称号;《神东现代化矿区建设与生产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荒漠化地区大型煤炭基地生态环境综合防治技术》与《煤炭自燃理论及其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绿色生产――井上井下互动治理,让“三废”止步在源头

  煤炭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来自井下,也来自井上。神东在抓绿色生产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井上、下环境影响因素,双管齐下,以技术创新为支持,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不断创新绿色采矿技术,从源头控制污染物产生,实现了井上下互动式的综合治理。

  ――矿井全部采用无轨胶轮化技术和无岩巷布置技术实施绿色开采,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掘进矸石,利用井下废弃巷道充填,实现了井下矸石不升井;洗选矸石除电厂发电、铺路、煤场奠基利用外,其余选择山区沟壑地段建成21座矸石处置场,全部用于填沟造地,采用分层覆土、推平碾压工艺平整土地,植树种草,复垦绿化,使矸石场变为绿地。

  ――根据矿井区域的生产、生活特点,创建了污废水 “三区收集、三级处理、三类循环、三途径利用”模式与技术,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奠定了基础。

  三区收集:以污水处理厂、洗煤厂煤泥水闭路循环系统、井下采空区过滤净化系统为三区收集点,将矿井范围内所有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按就近、同类的原则进行收集,实现了污水收集处理的集约化。

  三级处理:以井下采空区过滤净化系统、污水处理厂、矿井水深度处理厂为三级处理系统,污水实现了分质分类处理与利用,提高了废水资源利用率,节约了净水资源。

  三类循环:在井下采空区、洗煤厂、锅炉房三个系统实现废水闭路循环处理利用,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污水外排。

  三途径利用:按不同水质,分别用于生产复用、生活杂用水复用、生态绿化灌溉,矿区中水复用率达到72%。

  各矿井均配套建设了井下采空区过滤净化系统,实现井下废水过滤净化,直接复用于井下生产、喷淋、喷雾降尘,井下废水从源头得到有效控制和合理利用;洗煤厂建设了煤泥水闭路循环系统,实现废水循环利用;地面建成覆盖全矿区的污水处理厂56座(其中矿井水处理厂21座,生活污水处理厂33座,生产废水处理厂2座),日总处理能力26万立方,实现了污水100%处理,处理后的中水用于矿区的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建成深度水处理厂4座,日总处理能力29000立方,补充矿区居民生活用水的需求;神东建设了在线监控平台,19个矿井的水质监测数据实现了实时上传,保证了水质实时监控,确保处理后的中水达标排放。

  ――从井下生产到地面洗选装车全部采用栈桥封闭运输,实现“产煤不见煤”;煤炭装车碾压后喷洒封尘剂,实现外运煤炭煤尘不飞扬;对所有锅炉安装了脱硫除尘设施,实现烟气达标排放。

  绿色图画――从11%到60%

  截至2013年上半年,矿区开发面积140平方公里,生态治理面积达到了210平方公里,生态治理面积是开发面积的1.5倍,矿区植被覆盖率由开发初期的11%提高到60%,建成了系统稳定、功能完善的地表生态环境,环保管理工作实现了合规化、信息化、标准化管理。

  这些成绩的取得,要从煤炭开采前、开采后两个阶段的治理说起:

  ――根据矿区生态环境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的特点,开采之前,将矿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布局划分为“三圈一水”进行大范围治理。

  “外围防护圈”:大面积营造网障固沙、林草绿化相结合的多层次防护体系,全面治理区域流动沙地,提高植被覆盖度;对位于风沙区的72km铁路与140.2km公路进行重点绿化,两侧坡面设置了固沙带、阻沙带与景观带。

  “周边常绿圈”:对矿区周边的“两山一湾”,即大柳塔东山、西山、上湾C环形湾,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理,种植油松与沙棘,周边山地营造常绿针叶树41万株,配栽沙棘、杨柴等灌木134.4万株。对洪水灾害大、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白敖包、红石圈渠、饮马泉、沙沟四条小流域进行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在沟口筑坝拦洪,在沟沿植树,在坡面修挖高标准的水平沟、鱼鳞坑,在坑内植树种草。

  “中心美化圈”:对矿井工业区与生活小区进行绿化美化,矿井工业区营造适生乡土林木,建成“森林区”;办公区生活小区营造公园绿地、景观植物小品、生态停车场等,建成园林小区。公司生活小区绿地率为35%,绿化覆盖率为39%,人均占有绿地11.6平方米,多次被评为省、市、县文明示范小区,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全国“绿色社区”。

  “一水”:神东矿区干旱缺水,为了有效保护当地净水资源,公司在矿区的园林绿地、周边山体敷设了中水生态灌溉管网,形成矿区独有的生态灌溉管网,公司通过灌溉管网系统将矿井水处理厂和生活污水处理厂达标处理后的中水输送到周边山体和橡胶坝,用于绿化灌溉和景观用水,既复用污水,减少了外排,又解决了干旱区造林缺水的难题。

  ――为了实现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构建采后区域生态系统,公司积极探索沉陷区治理技术,采取封育围护与人工促进自然恢复措施,全面修复井工开采对地表生态环境的局部影响。同时,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了《神东矿区土地生态环境的损害及其修复技术》等16项沉陷区生态治理技术研究,为沉陷区生态修复与功能优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建设生态经济林25平方公里。与中国矿大合作建设了微生物复垦试验示范基地,研究解决了干旱、贫瘠、裂缝断根等制约沉陷区生态建设的关键技术难题,“微生物复垦研究”获得陕西省林业厅科技创新特等奖;与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合作建设了沉陷区生态经济林试验示范基地,沙棘长势良好,目前已经挂果;与陕西省水保局合作建设了长柄扁桃示范种植基地,形成了政府、企业、农民三方共赢的和谐局面,实现了沙漠增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煤炭生产披上了“绿装”,神东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建设了一个绿色的煤炭基地。(作者:刘玉秀)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相关行情动态
推荐行情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使用说明  |  豁免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803116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