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产能过剩还是 要走市场化道路能源网2013-05-14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3-05-14 IP属地 山东68

据报道,中央政府准备出台“关于化解产能过剩指导意见”,国家发改委同工信部等多部委正对此积极调研并制定相关意见,不久将以书面形式报送国务院。  产能过剩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它对经济良性发展的负面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它使企业的生产处于低效益甚至无效益状态,同行业之间为了保证自己的市场,不得不展开恶性竞争,一些出口型企业还将这种低价竞销策略用到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引起纠纷;另一方面,这种大量存在的过剩产能也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政府正在推进中的经济结构转型举步维艰,难以见效。因此,化解产能过剩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于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无法绕过去的现实问题。  尽管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治理产能过剩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是回到现实却又颇感为难。治理产能过剩,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便是关停并转一批企业,给另外一批企业腾出市场空间。但是,关谁保谁,要做出妥当的抉择却并不容易,因为每一个企业都有成千上万的就业人口,关掉工厂等于敲掉他们的饭碗,如何处理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后续问题,对政府来说也是一件很难把握的事。  更为严峻的现实是,一方面国家正致力于治理产能过剩,但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中仍有新的投资项目在开工。虽然前几年流行的“GDP至上”理念已经不再提倡,但地方行政首长调控经济的主要途径仍然是调控GDP,而扩投资、上项目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以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的水泥行业来说,早在2009年,国务院就明确要求严控新增水泥产能,但这一纸禁令反而引发了扩张热潮,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新建了623条生产线,新增熟料产能7.07亿吨。  显然,治理产能过剩,依靠政府制定一个指导意见来推进,究竟能够收到多少效果,是有很大疑问的。一定程度上讲,产能过剩之所以在今天形成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正是由于政府的推动所造成的。为了保证GDP的高速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扩大投资上投入了高昂的热情,寻找项目,提高产能。在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中央政府直接出台了4万亿投资大单,期望以此来抵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侵袭,这种单纯以拉升GDP为目标的投资,很快便显现出与下游市场无法对接的问题。今天,在政府职能尚未进行根本转变的背景下,对于由政府来推动治理产能过剩,显然不能抱有过高期望。  产能过剩是一个市场问题,因此,解决它的最有效的途径,还是应该走市场化的道路。其中最重要的是减少政府的行政审批权――只有遏制住政府通过审批权扩张投资项目的冲动,才能逐渐还市场一个清静。特别要警惕的是,政府不能因某个行业一段时间的低迷就匆忙出台扶持政策,用政府给予的非市场力量来延续其生命。在前几年金融危机处于高潮的时候,我国很多行业曾经陷入危机,当时大多将其归结为受外围危机的影响,其实现在来看,其中有不少就是因为产能过剩引发的问题。由于当时对形势的误判,政府紧锣密鼓地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几乎把所有低迷的行业扫了个遍。扶持政策使这些行业得到了苟延残喘,却失去了一次淘汰落后产能的有利时机。  用市场的力量来治理产能过剩问题,并不是说政府可以在市场上当“甩手掌柜”,而是说政府应当改变旧有的GDP政绩观念,不再利用手中的审批权为产能过剩行业增加新的产能,并且要积极创造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让企业更多地利用资本并购等手段实现产业转移。另外,在目前的产能过剩行业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杂处其间,因此需要政府发扬“壮士断腕”的勇气,让国有企业主动退出已经处于低效率竞争的这些行业,给民营企业腾出一片市场空间。周俊生(上海 学者)

举报收藏 0评论 0
相关行情动态
推荐行情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隐私政策  |  使用说明  |  豁免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18031169号-5